蒯天
这次,我有幸访问了被誉为“60年代现代派旗手”的台湾闻名作家白先勇先生。完全是机缘巧合,上个月,我去北京看望老友、作家出书社社长鲍坚先生,他拿出私藏的好茶,一边烧水暖杯沏茶,一边和我聊起文学圈里的趣事,茶香袅袅,相谈甚欢,忽而他提起了他们社里刚刚出书的白先勇的新书《牡丹花开二十年》,说白先生在北京参加新书发布会,刚完毕相关活动,要是我早来几天,就能和白先勇先生见上一面了。
本文作者和白先勇合照
坦率地说,在海外华文作家中,白先勇一向是我最为敬仰的一位。早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便读过他的《玉卿嫂》和《终究的贵族》,后来又触摸了他的短篇小说《孤寂的十七岁》《台北人》《纽约客》以及长篇小说《孽子》等。他的著作奇妙地交融了西方现代文学的写作技巧与我国传统的体现方法,生动描写了新旧交替年代中人物的故事与命运,满含前史兴衰与人世沧桑的感念,不少著作还被改编为影视剧或舞台剧,被译成英、法、德等多种语言广为传达,在海内外具有很多读者。其间《台北人》当选20世纪中文小说100强,排名第七位,是至今在世作家著作的最高排名。近20年,白先勇将精力简直悉数投入到昆曲的复兴和古典名著的解读中。他重新整理了明代汤显祖的《牡丹亭》和高濂的《玉簪记》,致力于传承这门被誉为“百戏之母”的陈旧艺术。关于白先勇来说,《牡丹亭》(又叫《还魂梦》)和《红楼梦》就像是生射中的两颗“梦”种子。流浪海外,曲折多个城市的他,终究在这些经典及其背面的中华文明中找到了魂灵的归属。所以,在文学之外,人们敬称他为“昆曲的看护者”。
猛然听闻自己错过了与这样一位文学艺术咱们相见的时机,怅然、悔恨,瞬间觉得眼前的茶水都不香了,连连叹气惋惜。见我一脸沮丧的姿态,鲍坚兄忙笑道:“蒯兄呀,不要紧,白先生立刻还要到南京去,我问问详细担任白先勇行程的同志,看看能不能在不影响白先生作业日程的情况下,让你和他见一面。”说完,当即拨通电话,与《牡丹花开二十年》一书的责任修改省登宇联络,问询白先生在南京的活动组织,并将我的作业托付给他。接下来的几天我一颗心都悬在这件作业上,而鲍坚兄和省登宇修改也特别仔细热心,不断与我联络沟通,终究在他二人的精心组织下,我总算得偿所愿,见到了白先勇先生。
那天下午2点30分时,当我抵达南京紫峰洲际酒店时,省登宇先生早已在酒店大堂等候。他告诉我自己要先陪白先勇先生出去处理一件作业,让我稍等片刻。此刻许多媒体记者也都来了,扛着蛇矛短炮,等候采访白先勇先生。没过多久,白先勇先生在随行人员的伴随下回到酒店,一时间媒体记者们蜂拥而上,局面有些失控。省登宇先生见状,急速上前隔挡开记者,让他们等一等,让白先生先乘电梯上楼,到酒店中层的休闲区域等候咱们,在那里承受采访。记者们这才退到一边,让出通道,随后,省登宇组织我和白先生搭乘同一部电梯上楼,前往媒体碰头会的会场。
电梯里,省登宇向白先勇先生介绍了咱们的来意。87岁的白先勇先生端倪疏朗,神色清煦,内穿一件黑色对襟中式外套,外着一袭灰色呢子大衣,随意搭着一条暗紫色的围巾,彬彬有礼地笑着向咱们允许致意,和蔼可亲,毫无架子,让人益发觉得温暖。
白先勇为本文作者签名
白先勇先生的谦和,让咱们都很放松,所以到了媒体记者碰头会的会场,就有人问询能否和白先生合影纪念,白先生怅然容许。我见时机老练拿出几本老友吃力购得的《牡丹花开二十年》的书本,请白先生签名纪念。白先生直爽容许,端端正正地坐在沙发上,嘴角噙着笑脸,一本一本地签了起来。还好,幸而鲍坚兄提示,我事先让书法家朋友朱权用毛笔书写好求签名者的繁体字姓名,夹在每本书里,所以进程顺利,在采访开端前仅有的几分钟里满意达成了愿望。白先生一边签名,一边和咱们闲聊着,还不时停下手中的笔看向前方镜头,与咱们合影,气氛十分和谐。
媒体记者碰头会上,白先勇先生回想起,20年前开端的一场冒险:他带着一群年青的昆曲艺人走进北京大学学校,表演了芳华版《牡丹亭》。其时,台下大多数观众都是从未触摸过昆曲,白先生对芳华版《牡丹亭》是否能招引年青人的观看,心中充溢忐忑。谁曾想到,这场表演作用惊人,震慑了京城。从那以后,芳华版《牡丹亭》敞开了国内外巡演之旅,将我国传统文明传达至更广的舞台。在欧洲、北美、东南亚掀起“我国文明冲击波”,令不少西方观众震动于我国昆曲之美,至今,表演已逾越520多场,每一场都赢得满堂喝彩。《牡丹亭》经过交融现代美学与传统艺术让陈旧的昆曲勃发了重生,虽然表演至今已有20多年,但白先勇仍然亲力亲为,仔细细致地调整戏中每个细节,生怕一丝遗漏危害昆曲的美名。在海外表演时,白先勇先生更是化身为中华文明的“讲解员”,向世界观众介绍昆曲的共同之美。
这次,这位昆曲的看护者,再度来到南京,又将为这座城市带来中华文明的芳香与深远魅力。其实,早在1987年白先勇先生便在南京大学做了题为“台湾文学的开展”的讲演,并与南京大学闻名戏曲家陈白尘、吴白匋进行了深化沟通。也就是这次访问,为后来的芳华版《牡丹亭》奠定了根底。2005年,时值南京大学建校103周年之际,白先勇先生携芳华版《牡丹亭》走进南京大学,并被该校聘为兼职教授。那次在南京人民大会堂的表演,空前火爆,2000多个座位,三天全满!时隔近20年,白先勇回想起当年的场景,仍旧激动不已。
2015年,南京大学设立了“白先勇文明基金”,三年后,学校传承版《牡丹亭》在南京大学公演。2020年,南京大学又启动了“南京大学白先勇文明基金·博士文库”方案,旨在经过会集展现青年学子博士论文,出现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的最新研讨成果,致力于推进华文研讨与文明实践。
这次回到南京,白先勇先生除了参加芳华版《牡丹亭》的巡演外,还方案在南京大学进行专题讲演,与年青人进行沟通;在书店举行新书签售会;与新老朋友碰头。此外,他还将为准备最快于下一年春天推出的南京高校版《牡丹亭》展开选角作业。
这些年来,白先勇先生一向带着昆曲走进学校。2018年起,白先勇与芳华版《牡丹亭》的创造团队开端在北京高校中选艺人,初衷就是期望昆曲能够在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中传承下去。高校版《牡丹亭》的表演作用,白先勇始料未及,这场表演大获成功,招引了大批年青观众,且大多数都是大学生,高素质年青观众的认可让白先勇对昆曲的传承有了更多的期许。
上一年,白先勇在南京启动了高校版《牡丹亭》的选角作业。据白先勇泄漏,现在已选定50余位演职人员,现在这些艺人正在姑苏集训,承受芳华版《牡丹亭》主创团队的尽心辅导。白先勇兴奋地表明:“最快下一年春天,南京高校版《牡丹亭》就能和观众碰头!”
在媒体记者碰头会上,白先勇慨叹道:“没有张继青,就没有芳华版《牡丹亭》。”他对张继青的深沉爱情溢于言表。回想起与昆曲艺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张继青的深沉友谊,白先勇慨叹万千。1987年,白先勇专程前往南京访问张继青,并观看她的表演,被她特殊的舞台魅力深深信服。得知白先勇方案打造芳华版《牡丹亭》,张继青毅然决定“出山”助力。杜丽娘的扮演者沈丰英就是由张继青亲身辅导,并正式拜师成为她的关门弟子。白先勇回想道,张继青不只参加了芳华版《牡丹亭》的创造和排练,还为舞台布景及艺人服装供给了名贵主张。20年前巡演启动时,张继青常亲临现场,观看艺人体现并提出改善定见。她对工作的执着精力深深打动了白先勇,使他愈加坚定地投身于昆曲艺术的传承与宏扬。
从2004年台北首演至今,芳华版《牡丹亭》已在全球表演逾越520场,成为享誉世界的经典IP。这部剧凭仗其共同的艺术魅力与芳华活力,不只在国内掀起昆曲热潮,更走出国门,成为“一出戏遍及了一个剧种”的文明现象。
更令白先勇动容的是,虽然现已曩昔20年,每场表演,台下仍旧坐满了年青观众,“所以我觉得芳华版《牡丹亭》这出戏是逾越时空的,不受时空约束,它打动了观众们的中华民族文明基因,因而剧场的观众永久年青。”白先勇回想:“上一次回南京是2019年,那时我举行了一场签售活动,与许多新老朋友团聚。”他说到,南京的读者和剧迷对他以及芳华版《牡丹亭》的热心支撑,令他深受感动。因而,此次将芳华版《牡丹亭》20周年巡演的终究一站定在南京,具有特殊含义,南京不只是巡演的收官之地,更是芳华版《牡丹亭》文明含义上的“归属地”。能够殷切感受到白先勇对南京这座城市、对昆曲艺术、对传统文明,以及对年青一代的深沉情感。
昆曲作为我国最陈旧的戏曲方法之一,以其共同的艺术魅力和深沉的文明见识,被誉为“百戏之祖”。此次《牡丹亭》20周年巡演中,特别推出了南京大学专场表演。白先勇与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共同为“南京大学昆曲传承开展研讨中心”揭牌,白先勇受聘为南京大学出色客座教授。
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陈云松表明,南京大学戏曲专业已有百年前史,此次建立昆曲传承开展研讨中心,旨在经过学术研讨、艺术实践和文明沟通等多种方法,进一步发掘昆曲的艺术价值,探究昆曲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达和新开展,促进昆曲艺术的世界传达,让这一国粹艺术在新年代勃发出新的光荣。
我不得不为南京大学在推进传统文明开展方面的实际举动点赞。不同于一些部分整天喊着要开展传统文明却止于口头,南京大学的举动无疑是传承和推进传统文明的模范。南京大学在昆曲艺术的研讨、传承与开展方面有着深沉的根底,培养了很多戏曲范畴的出色人才和中坚力量,成为国内外戏曲研讨的重要阵地。昆曲的教育与实践是南大的传统,文学院开设昆曲课程,并建立了“南京大学昆曲研习社”。2022年6月,南京大学昆曲研讨中心正式建立,活跃投身昆曲的世界沟通活动。2023年,南京大学在法国巴黎举行了“咱们年代的昆曲:跨文明对话与文明互鉴”世界学术研讨会,带着昆曲走进巴黎高校,展现出中华民族文明的耐久魅力和非物质文明遗产的美学价值。
这次,白先勇先生在南京大学为师生做的“芳华版《牡丹亭》‘西游记’”主题讲座中说道:“昆曲无歌不舞,唱腔美、舞蹈美,文学见识美,以美的方法体现我国人最深的爱情。” 牡丹花开二十年,白先勇先生也把自己最深入的情感给了昆曲,给了舞台上下的年青人,用一腔热诚看护传承着中华民族文明的珍宝。
校正 石伟